40年過去了,中國高等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大學招生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20多萬擴展到現在的年招生700萬,翻了30多倍,已經進入到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。上大學不再是一件“少數人”的事情。40年來,大學教育發生了哪些變化,在新時代,如何進行高校“雙一流”建設?全國政協委員、9499www威尼斯黨委書記程建平近日接受了《人民政協報》采訪,全文刊載于《人民政協報》2018年8月1日“教育在線”版面。
▲全國政協委員、9499www威尼斯黨委書記程建平
(一)老師全身心地教,學生全身心地學
記者:1981您考入清華大學,我查閱了下,那年的大學錄取率是5.9%,相當于100個人去考試只有5.9個人能上大學,作為天之驕子,當年的大學生跟現在有什么不同?
程建平:1977年冬天恢復了中斷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。那時候考上大學的比例確實很低,大概也就5%左右,每年錄取20多萬本科和大專的學生,只有少數人才能上大學,所以被稱為精英教育。
經過“文革”十年的破壞,我們國家的教育、科技都相當落后,人才匱乏,在追趕過程中全社會重理工輕人文之風逐漸盛行。當時,大學生普遍有一種“知識饑渴癥”,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時光。這是一個在文化斷裂的年代堅持學習的人所形成的群體,知識饑餓感十分強烈。大學期間都努力抓住機會,刻苦學習。那時候大學生的活動范圍基本上就是四點一線——教室、宿舍、操場、食堂。我記得學校當年有個班級有一門課,因為特殊原因取消了期末考試,上課的學生都不干了,非要考試不可。
如今40年過去了,中國高等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大學招生從當年的20多萬擴展到現在的年招生700萬,翻了30多倍,已經進入到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。上大學也不再是一件“少數人”的事情。
記者:面對一群求知若渴的大學生,當時大學老師是一種什么樣的工作狀態?
程建平:那時候的大學老師,都希望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知識教給學生,學生則是盡可能多學知識,根本不存在學習壓力大等問題,天天學都覺得不夠。當時大學里的風氣就是老師全身心地教,學生全身心地學。
在改革開放初期,大學教師的待遇其實并不好,住宿條件、教育教學條件都無法與現在比,但當時老師們基本都是全身心地撲在教學上,以教學為主,科研為輔。當年我所在的班級有20個人(原來招了40人,后來分成了兩個班。)上完大課后,還有老師給我們上小課進行專門輔導,比如以講解習題的方式進行答疑解惑,像物理方程、量子力學等一些很艱深的內容,大課上沒聽懂,小課老師再給我們開小灶講解,上大學那陣我們天天上自習,不知道什么叫累。老師和學生關系很融洽,甚至很親密。
記者:當年您學的專業是工程物理,這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專業,那段學習歷程,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?
程建平:我們那時的學制是5年,應該說,除了扎實的數理基礎要求外,當時的大學教育很重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,比如車銑刨磨鉗等金工工種,我們要花6周的時間去車間實習,每個工種要學1周。那時候老師對學生要求很嚴格,學習車床,就要車出一個合格的零件,學習焊接,就要焊出一個馬扎,學習鉗工,就要做出一個錘子,每一道工序必須要獨立做出一個個產品才算合格,這個過程對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操能力非常有好處,對于后來我們從事科研也很有幫助。我們班曾經有一個同學學習成績很好,但就是動手能力差,這6周對他來說,簡直是一種煎熬,但當他咬牙度過以后,他的動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。時至今日,講起那段經歷,他依然覺得對他現在開展科研工作有很大幫助。
記者:您應該是一畢業就在清華留校任教了,從學生到教師,角色轉換很大,當時是怎樣的一個過程?
程建平:我1986年畢業留校后,就當了86級的新生班主任,后來一直帶他們到畢業。那時候為了培養年輕人,每門課上課教師分為AB角,帶我的老師講一遍,我跟著他學一遍,第二年才開始獨立上講臺,既要給學生講課,還要帶學生做實驗。當時我負責的課程叫“智能物理儀器原理”,是我們系的重點課。我和其他老師在課程建設、教學實驗設計、實驗室建設以及因材施教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和改革,使得該系列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。該系列課先后4次獲得校級獎勵,1994年被評為清華大學一類課。
對于當年的我來說,前五年在學,后來這五年就是教課帶學生,我用10年時間完成了從學到教的角色轉化。那時候高校很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全面培養,我們不僅有教學任務,還有科研任務,在教學的過程中,參加了很多科研課題,那段時間,無論從業務上,還是政治上我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。
(二)中國經濟高速發展,得益于高校的人才培養
記者: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,確定了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思路,隨后高校擴招,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邁進,這期間,對高校教育教學帶來了哪些影響?
程建平: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擴大、高校持續擴招,學生人數不斷增加,高等教育逐漸進入大眾化時代,有需求、有愿望想要上大學的學生,只要努力學習,基本都可以滿足“上大學”這個愿望。
與之相應,大眾化也出現了一些問題,比如教育投入、人才培養質量等問題。也因此,加強內涵建設、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成為一個迫切解決的問題。
在快速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,國家始終把提高質量擺在突出位置,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,高等教育整體質量不斷提高。2001年,教育部印發了《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》,就加強教學工作提出了12條針對性很強的要求。2003年,教育部啟動并實施部本級“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”,狠抓了教學模式、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革,開展“教學名師獎”的表彰,建設“國家精品課程”,積極開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等。這些措施的實施,有效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。2007年,教育部下發了《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》,針對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,提出了6個方面20條具體要求。這一系列舉措,在高等教育戰線產生了很大影響,對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記者:國際化是改革開放在科學研究發展重要階段的顯著特征。您也有出國訪學的經歷,對比當年,現在的中國科研在國際上發生了哪些變化?
程建平:1996年—1998年,我在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(DESY)做了兩年高級訪問學者,那是德國最大的科學技術研究所之一,匯聚了世界各國優秀的科學家。在跟他們接觸過程中,我不僅學到到了世界先進的科研知識和理念,還有嚴謹務實的科研方法和工作作風,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德國人嚴謹的做事風格,這對我影響頗深。在德國的那段時間,不僅讓我開闊了視野,了解了世界發達國家的科技發展和科研水平,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我國的差距。
40年來,中國的科技發展迅速,一方面得益于體制優勢,另一方面,中國人很聰明、能吃苦。但相比世界發達國家,我們的科研創新能力還比較欠缺。
過去,我們的科技發展比人家落后,辦法就是“拿來主義”,學完以后模仿再提高,一直跟在人家后面跑。隨著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國力的增強,國家對科技的投入的增加,我國的科技創新由過去的跟跑為主,逐步轉向在更多領域中并跑、領跑。當然,總體上來說,我們跟發達國家相比還差了半個身位。就像奧運會田徑的比賽項目,雖然有像劉翔110米跨欄的冠軍項目,但是整體上我們還是處于追趕狀態。
記者:40年來,我國逐步形成了全面的對外開放格局,帶動了大學教育的發展,大學地位也提升了。這方面有哪些表現?您的切身感受是什么?
程建平:改革開放40年來,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,中國大學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,這在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學排行榜單上可以發現。
在我看來,一所大學辦學水平的高低在于他培養的人才能否支撐社會經濟發展。改革開放40年來,中國經濟高速發展,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。正是這些人才支撐了國家的高速發展,所以,目前正在進行的“雙一流”大學建設一定要跟國家經濟發展緊密聯系。
記者:跟您一起上大學的那批同學,應該已經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,如何看待你們那代人的使命?
程建平:作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,我們無比慶幸自己能夠趕上一個偉大的時代,從心底感激國家對我們的培養,也格外珍惜報效祖國、服務人民的機會。我們那一批同學,目前都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,有人在學術科研上頗有建樹,有人擔任政要主政一方,還有在商業上的成功人士。應該說,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時代使命,對于現在來說,就是要培養目前國家發展急需的人才。
(三)大學最根本的任務還是育人
記者:目前各高校集中精力進行“雙一流”大學建設,前兩年,您從清華大學調至9499www威尼斯任黨委書記。作為師范院校的最高學府,9499www威尼斯創建“雙一流”大學有哪些特點?
程建平:對于北師大來說,建設“雙一流”大學,首先要看是否能為中國教育的一些關鍵問題提出解決方案,并參與實際行動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,要扎根中國大地創辦一流大學,我的理解是,中國大學一定是要首先解決中國的問題。作為一個以教師教育為核心的師范院校,9499www威尼斯如果不能為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作出貢獻,那就不可能成為一流大學。我們現在也正在按照這樣一個指導方針去推動學校的各方面建設。
記者:不久前,您在《人民日報》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,對于綜合性師范院校來說,“綜合性學科平臺是高原、是基礎;教師教育是高峰、是特色。”那么如何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“大國師匠”?
程建平:最近我在朋友圈轉發了一篇文章,是我們一個畢業生代表張慧同學在2018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的發言,她在發言中提出,為什么我們是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而不是Teaching University?她的回答是,所謂Normal與Teaching的區別,就是師匠和教師的區別。當老師是一份職業,而成為師匠是一種追求,一種在任何領域都既腳踏實地又敢為人先的追求。
國家賦予9499www威尼斯的使命,就是要培養一批又一批的教師,在去年北師大第十三次黨代會上,我們確定了建設“綜合性、研究型、教師教育領先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”的辦學定位,在學校“雙一流”建設方案中專門強調了構建“高原支撐、高峰引領”的學科發展體系,計劃通過構建“六大學科群”來鑄就中國教師教育的“珠穆朗瑪峰”,打造中國基礎教育的“黃埔軍校”。
我們的核心是發展教師教育,這是高峰,但光有高峰不行,有高原才能形成高峰。這其中,綜合性學科平臺是高原、是基礎;教師教育是高峰、是特色。綜合性學科平臺滋養哺育了教師教育特色,豐富和提升了教師教育的內涵和品質,教師教育特色則不斷融入和滲透綜合性學科平臺,兩者相輔相成、相得益彰。
記者:近日,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本科教育大會召開,會議提出,要堅持“以本為本”,推進“四個回歸”,加快建設一流本科教育,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主題,高揚人才培養主旋律,把本科教育放在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。在新時代,如何提升大學本科教育質量?
程建平:“雙一流”建設必須把質量放在第一位,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到高校內涵發展上來,對于不同地區、不同類型的高校而言,在質量提升的過程中,需要面對的難題并不一樣。北師大把重點放在了引導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學和育人上。我們要把北師大諸多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,把“雙一流”建設的成果體現在人的成長成才上。
育人一定要肯花精力進行精準培養。就好比吃飯,這個孩子喜歡吃這道菜,那個孩子喜歡吃那道菜,這個飯怎么做?最好的就是一人一個菜單,孩子喜歡吃什么就做什么,育人也是如此,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。
中國高等教育質量要提升,不僅要求“雙一流”學校要辦好,而且要求每一所大學都要辦出自己的特色,目標是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人才。
記者:最近這幾年,大學校長的畢業典禮致辭備受關注,也說明大學對于學生個體發展越來越關注。如何看待這一現象?
程建平:應該說,大學校長的畢業典禮致辭受關注,得益于當今多媒體的發達,過去,我們也有校長、老師對畢業生寄語、臨別贈言,但那時候信息沒那么發達,所以社會影響也沒那么大,但是現在不同了,校長剛講完話,視頻、文字就傳播出去了。
相比我們那個時候,除了校長老師們的寄語,大家記憶最深的應該是同學之間的情誼。比如我們那時候每人都有一本畢業生手冊,畢業時互相留一些寄語的話,很真實也很隨意。因為大家彼此都很了解。同學之間討論的都是學習的問題。我現在還保存著大學畢業時的畢業生手冊,因為我喜歡幫助大家做點事,大家對我評價還不錯,這些認可至今還在鼓勵著我,這也成為我現在的一個做事的風格。
在我看來,大學的根本任務還是育人,這是任何時代都不會變的。